(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清泮其人
于清泮(1874——1957),字芹泉,又字琴泉,宁海州八里甸村(今属乳山)人。幼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举人。中举后,他在姥姥家门前高高树起一面印有“文昌”两个大字的黄旗,以感谢含辛茹苦资助他读书的姥姥。宣统元年(1909),他因道德端正、孝顺长辈,又被举荐为孝廉方正。按照清朝的制度,朝廷赐给孝廉方正六品官服备用,他们中的大多被封为知县等职。于清泮推说孝廉方正冒牌货太多、名声不好,坚辞不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已经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秘密加入了反清的中国同盟会。作为一名以推翻清朝腐朽统治为己任的辛亥革命志士,他怎么可能去担任满清政府的官职呢! 辛亥革命(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国民革命军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成功后,自1912年起,于清泮连续两届当选山东省议会议员,直至1918年任职期满。1920年,他出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又被选为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1932年任民国山东省政府参议。 于清泮一生在推动和发展地方教育上贡献很大。据史料记载,1907年,他伙同烟台辛亥革命发起人之一、东牟公学庶务长邹秉绶(邹家疃人)及牟平县同盟会领袖李书润等人,建立城乡小学十几处,并实行男女同校。自1907年起,先后担任宁海州师范传习所及高等小学教员,宁海州小学堂堂长,登州(现蓬莱)初级师范学堂堂长,我国最早的水产试验研究机构——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场长兼水产讲习所所长。还任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科学校及济南、青州、烟台、绥远等各省立中学教员,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师资。期间还撰有《水产季刊》《国文教授遗草》和《禹贡指令》等。 于清泮学术造诣很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儒学研究及其传世文集《安遇堂集》和方志学等方面。其方志成就,则集中体现在他所主持纂修的三部志书中:一部是民国《牟平县志》(十卷),一部是民国《齐东县志》(六卷),一部是民国《沾化县志》(八卷)。最能代表其方志学水平的,是他任总纂、历时三年完成的民国《牟平县志》,这部县志至今影响很大。 于清泮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其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也为世人所称道。1938年2月,日寇侵占烟台后,邀他为日本人效力,他严辞回绝。日军为此非常恼怒,将他绑住双脚拖于马后,施刑相逼,但他仍宁死不从。后来为避开日寇骚扰,他回到乡下任教。他一生重道义讲操守,去世前将自己一生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
担当重任 总纂县志
宁海州(今牟平城)历史上曾先后三次修志,分别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宁海州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宁海州志》、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宁海州志》,此后七十年再未修志。1913年,民国政府改宁海州为宁海县,1914年,因与浙江省宁海县重名,又改为牟平县。时代不同,宁海与牟平,称呼不同,而州志与县志,体例很难相同,所以牟平县急需修纂一部新的县志。 1932年9月,县长宋宪章倡导修纂《牟平县志》,聘任59岁的于清泮为总纂、牟平劝学所所长王照琴和牟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杨春萼为分纂,另聘任采、编、校对人员二十余人。筹备半年有余,宋宪章调任寿光,新任县长周义章继续支持修纂县志。 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好多事情都无法考察,因而修志资料极度缺乏。为征集资料,于清泮与王照琴、杨春萼等同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全县大部分村庄,翻阅无数书卷,多方征集,续旧增新,历时两年方完成初稿。1935年秋,刚完成初稿的于清泮被齐东县政府聘请,进驻济南修纂《齐东县志》。9月,牟平县长王昭旭携带经县志编纂委员会审阅后的初稿及一些修改意见到济南,请于清泮在印刷前做最后修正。修正工作非常艰苦,于清泮历时八个月,查阅书籍数百种,助理四五人,奔走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知情人,日夜工作,参互考证,将原稿翻修过半。就这样,于清泮与其编纂团队充分利用济南文化政治中心的便利条件,随查随编,随编随印,随印随校。经过艰苦努力,攻破一道道繁琐难题,《牟平县志》终于在1936年8月面世。 《牟平县志》书稿基本完成之后,筹集印刷费用又遇到很大困难。于清泮带头捐献100银元,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境内达人贤士甚至百姓纷纷解囊,最终使这部经典之作顺利成印。
用心血铸就《牟平县志》
这部县志不仅是牟平方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山东史志界公认的方志精品。长达10卷的民国《牟平县志》问世80多年后,至今仍不断获得学术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丰富内容,详实记载。嘉靖《宁海州志》、康熙《宁海州志》、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最长的不过十几万字,而民国《牟平县志》十卷共49.5万字。其篇幅之长、内容之丰,不仅是牟平旧志之最,在全省旧县志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当时,国民政府内务部和山东省政府对修志都有明确要求,于清泮并没有拘泥于上级规定的条条框框,而是根据牟平千年古县的实际,既有所遵循又注重创新,更重视丰富内涵。他们坚持的宗旨是:改正旧志中的错误,不抄袭旧志中的门类分合,对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全部去掉,对于党务、教育、实业、交通、宗教等,凡旧志所没有的,全部收入志中。于清泮后八个月在济南的修订工作,则坚持“修正要点,不在润色文字,而在补充材料”。因此,整部志书,体例更完备,内容更广博,叙事更详细。全志分为地理、政治、文献三门,以志为主,序、传、图、表、录皆有。其中照片56幅,主要为胜景、建筑、人物类。在地理志中,对降雨、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都有详载;在经济社会方面,对农工商各业均有收录,分门别类更细;对民生、宗教、方言等也记载颇详,超越了所有前志。志书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牟平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面貌。 不虚美,不隐丑,据事直书。为当政者颂述功绩是旧志的职分,但有的溢美太过确有沽名钓誉之嫌。民国《牟平县志》也设“职官传”、“乡宦传”、“最近县长事迹”等栏目,虽不可能都是实录,但并无明显“虚美”之感。如对发起修志的县长宋宪章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言其功绩有二,即减轻田房税赋和发起续修县志;对有劣迹的县长郭培武、田育璋、李光琳等,都详列其恶行,并未回避和遮掩。 精确考据,纠讹正误。于清泮和他的同事们不辞艰辛,跋山涉水,内查外调。历时三载,足迹遍布全县城乡里村及省城、州府藏书之所,翻阅资料不计其数,引用书籍超过百种。经过严加考证,去伪存真,撰出一部真实性强、可信度高的地方志书。 如对牟平建制沿革,于清泮以精详的考据、雄辩的新说,纠正了嘉靖《宁海州志》以来所有旧志之错伪,将牟平建制的来龙去脉最终厘清。志书中说:汉代有个牟平县,不过是在现在的福山境内,那时的东牟县才是现在的牟平。现在的牟平县地定名“牟平”,是从唐麟德二年(665)开始的。 再如汉代名臣刘宠的籍贯问题,刘宠,一生清正廉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明代嘉靖《宁海州志》说刘宠是牟平人,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牟平人一直以刘宠为荣,宁海州不少文人也曾为他题诗,如清代著名诗人、史家疃(今属乳山)人宋克智称赞刘宠“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清初,州民在城西关外大路北面立起一座石碑,上写着“汉会稽太守刘宠故居”,说牟平是曾任职会稽太守名臣刘宠的故乡。这座石碑直至解放后才拆除。清顺治初年在宁海州文庙学宫内建立的先贤祠,供奉着牟平历史上七位乡贤,也把刘宠排在首位。尽管如此,于清泮在民国《牟平县志》里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刘宠的籍贯改正过来。原来明代嘉靖年间焦希程在修撰《宁海州志》时,将汉代的牟平看成唐高宗以后之牟平,而且以讹传讹几百年,直至民国修志才得以纠正。 对于一些存有疑义的古城遗址的确定及其沿革,于清泮和他的同事们也必定认真查找籍书记载,调查研究,追究原委。 民国《牟平县志》由于考据精详,现在许多研究山东航海史、全真教、捻军兴衰、战事、民族、教育、地名、民俗、方言、艺文等论著,都以此志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以其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由此足见此志书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标签: